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杂志

期刊简介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本刊刊登校内、外有关基础医学、临床医学、预防医学和药学的论著、经验交流、综述等方面的文稿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护理科研成长地图 丨 从临床问题到科研选题

时间:2025-09-18 11:18:07

最近,我接到了指导护理本科生撰写毕业论文的任务。在与学生们深入沟通交流的过程中,我敏锐地察觉到本科毕业生对于科研论文往往感到迷茫无措,犹如在茫茫大海中失去了方向的船只。他们面对科研这座看似高不可攀的山峰,不知从何处开始攀登,内心充满了困惑与焦虑。


护理科研成长地图 丨 从临床问题到科研选题


事实上,科研最为关键的出发点,恰恰就隐藏在临床工作中每天都会遭遇的各类问题里。临床护理工作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宝藏库,里面蕴含着无数等待我们去挖掘的科研线索。比如:

为何接受相似手术的患者,其疼痛体验会存在如此大的差异?有的患者可能只是轻微不适,而有的患者却痛不欲生。这背后可能涉及到患者的个体差异,如年龄、性别、心理状态、疼痛耐受度等因素,也可能是手术过程中的操作细节、麻醉方式等对疼痛产生了不同影响。

为何同样的护理宣教内容,有的病人能迅速理解,而有的病人却始终一头雾水?这可能与患者的文化程度、认知能力、学习方式有关。有的患者可能更善于通过文字资料学习,而有的患者则更依赖口头讲解和实际操作演示。

为何护士在夜班之后,疲劳感的恢复时间会有明显的不同?这或许与夜班的工作强度、工作环境、个人生活习惯以及身体状况等多种因素相关。比如,夜班期间频繁的应急处理、不规律的饮食和睡眠等,都可能影响护士的疲劳恢复。

这些看似平常的“日常小困惑”,实则正是科研选题的肥沃土壤。每一个小小的疑问,都可能孕育出一项有价值的科研成果,为护理实践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。

今天,我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下:如何将临床中的真实问题,转化为一个切实可行的科研选题。

护理科研成长地图·第一篇

01 科研选题的本质是什么?

科研选题,并非是凭空“编造”一个题目,而是要从实际问题出发,探寻答案的可能性。它就像是一场寻宝之旅,我们需要从临床问题的迷雾中,找到那条通向科研宝藏的正确路径。

临床问题→科研问题
例如:“病人术后不愿意下床活动”。这只是一个表面的临床现象,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原因,将其转化为科研问题:“影响患者术后下床意愿的因素有哪些?”这样,我们就为后续的研究明确了方向,即去寻找那些可能影响患者下床意愿的各种因素。

科研问题→研究主题
在确定了科研问题之后,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将其拓展为研究主题。例如:“术后早期下床干预对患者康复的影响”。这个研究主题不仅关注了影响患者下床意愿的因素,还进一步探讨了早期下床干预对患者康复的作用,使研究更具深度和广度。

这背后蕴含着三个关键要点:

  • 实际性:问题必须源自真实的临床场景。只有基于实际工作中的问题,我们的研究才具有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。如果研究的问题与临床实践脱节,那么即使研究成果再完美,也无法为护理工作带来实际的改进。

  • 研究性:问题要能够通过研究方法进行深入探索。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,如调查研究、实验研究、案例研究等,来收集数据、分析问题,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。如果问题无法通过现有的研究方法进行验证,那么它就不适合作为科研选题。

  • 价值性:解决问题要能够改善护理质量或者推动护理专业的发展。科研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推动护理实践的进步,提高患者的护理效果和生活质量。因此,我们选择的选题必须具有一定的价值,能够为护理领域带来新的知识和见解。

02 从临床到科研的“三步走”

第一步:发现问题

在日常护理工作中,要善于观察,捕捉那些“异常”情况或者“困惑”之处。这需要我们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好奇心,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异常现象。

  • 同类患者之间存在较大差异。比如,同样是患有糖尿病的患者,有的患者血糖控制得很好,而有的患者却经常出现血糖波动。这就需要我们深入分析其中的原因,寻找影响血糖控制的因素。

  • 现有的护理做法效果不尽如人意。例如,在预防压疮方面,我们采用了传统的护理方法,但仍有部分患者发生了压疮。这就提示我们需要探索更有效的预防措施。

  • 患者或家属反复提出相同的问题。如果患者或家属经常询问关于术后饮食的问题,说明我们在饮食指导方面可能存在不足,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。

  • 护理人员普遍存在某个痛点。比如,护士在执行某些护理操作时,感到操作不便或效率低下,这也可以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。

小技巧:
可以准备一个“小本子”或者使用电子文档,随时记录下遇到的问题。比如:“肺癌术后患者为什么普遍担心咳痰疼痛,从而不愿用力咳痰?”将这些问题及时记录下来,以便后续进行整理和分析。

第二步:聚焦问题

并非所有问题都适合立刻开展科研工作,要学会对问题进行筛选。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对问题进行评估,确保其具有研究的可行性。

  • 有没有可行的测量方法?例如,如果我们想研究护士的疲劳程度,就需要选择合适的疲劳量表进行测量。如果没有可靠的测量工具,那么研究结果可能会不准确。

  • 有没有足够的研究对象?样本量的大小直接影响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。如果研究对象过少,可能无法代表总体情况,导致研究结果出现偏差。

  • 问题是否具有临床价值?我们需要考虑解决问题后能够为护理实践带来哪些实际的改进。如果问题的研究价值不大,那么即使开展研究也意义不大。

举例:
“夜班护士饮食习惯对疲劳恢复的影响”
✔️ 可测量(可运用疲劳量表进行测量,同时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护士的饮食习惯)
✔️ 有人群(夜班护士数量较多,能够满足样本量的要求)
✔️ 有价值(涉及护士的健康问题以及排班管理问题,对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)

第三步:形成研究问题

将问题转化为科学的语言表述,明确研究的方向和类型。

  • “是什么现象?” →开展调查研究。例如,调查夜班护士的饮食习惯现状,了解他们的饮食结构、饮食时间等情况。

  • “为什么会这样?” →进行相关性研究。比如,研究饮食习惯与疲劳恢复之间的关系,分析不同的饮食习惯是否会对疲劳恢复产生不同的影响。

  • “怎么改善?” →实施干预研究。例如,设计合理的膳食干预方案,观察干预后夜班护士的疲劳恢复情况是否得到改善。

例子:
调查:“夜班护士的饮食习惯现状是什么?”
相关性:“饮食习惯与疲劳恢复的关系如何?”
干预:“合理膳食干预能否改善夜班护士的疲劳恢复?”

03 学会借力文献综述

有了问题,并不意味着马上就能将其写成课题。接下来的步骤是查阅相关文献。文献综述是科研选题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,它就像是一座桥梁,连接着我们的研究问题和前人的研究成果。

为什么要查阅文献呢?

  • 了解这个问题是否已经被他人研究过。如果问题已经被充分研究,我们可以借鉴前人的研究方法和经验,避免重复劳动。如果问题尚未被研究或研究不充分,那么我们就找到了一个有价值的研究方向。

  • 学习别人是如何开展研究的。通过阅读相关文献,我们可以了解不同研究的设计方法、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等,为自己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。

  • 找到研究的空白点和创新点。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,我们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,从而确定自己研究的创新点和突破口。

去哪里查阅文献?

  • 中文数据库:知网、万方、维普。这些数据库收录了大量的中文文献,涵盖了护理领域的各个方面,是我们查找中文资料的重要来源。

  • 外文数据库:PubMed、Web of Science。这些数据库包含了丰富的外文文献,能够让我们及时了解国际上护理研究的最新动态和前沿成果。

如何进行文献检索?

  • 使用关键词(如“夜班护士 疲劳 饮食”)。关键词的选择要准确、具体,能够准确反映我们的研究问题。

  • 运用布尔逻辑(AND、OR、NOT)。通过布尔逻辑运算符的组合,我们可以扩大或缩小检索范围,提高检索效率。

  • 学会筛选近5年的高质量文献。护理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,近5年的文献更能反映当前的研究热点和趋势。同时,我们要选择高质量的文献,如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、权威专家的研究成果等。

通过查阅文献能够产出什么?

  • 列出已有的研究成果。对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和总结,了解前人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和主要结论。

  • 找到尚未被充分回答的问题。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,发现其中存在的空白点和不足之处,为自己的研究提供方向。

比如:
如果发现已有研究主要关注“夜班与睡眠”的关系,但很少有研究关注“夜班饮食与疲劳恢复”的关系,那么你就找到了一个研究空白。这个空白点就可以成为我们研究的切入点,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。

04 判断选题是否可行

科研并非是“想做什么就做什么”,必须充分考虑其可行性。一个不可行的选题,即使再有价值,也无法顺利开展研究。因此,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对选题进行判断。

判断维度包括:

  • 样本量:是否有足够数量的研究对象?例如,你所在的科室每年能够接触到多少肺癌术后患者?如果样本量过小,可能会导致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受到影响。

  • 工具:是否有合适的量表、问卷或者测量方法?我们需要选择经过验证的、可靠性高的工具来收集数据。如果没有合适的工具,可能需要自己开发或对现有工具进行改进。

  • 时间:研究周期是否在你能够承受的范围内?科研研究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成数据收集、分析和论文撰写等工作。我们要合理安排研究时间,确保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研究任务。

  • 资源:是否有导师的指导、统计方面的支持以及经费的支持?导师的指导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,统计支持可以确保数据的准确分析,经费支持可以保障研究的顺利进行。

案例比较:

  • 选题A:“夜班护士的饮食习惯与疲劳” →可行(研究对象数量多,研究方法简单,且有相关的测量工具和资源支持)。

  • 选题B:“全国范围内护理人员职业倦怠差异” →不可行(样本量过大,涉及的地域范围广,研究资源和时间要求高,超出了自身能力范围)。

05 几个常见的“伪问题”

在本科阶段,很多同学容易陷入以下误区,提出一些看似有问题实则不适合研究的“伪问题”。

题目太大:

“如何提高所有患者的生活质量?”→过于空泛,缺乏可操作性。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,包括生理、心理、社会等方面,要提高所有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,不是一个简单的科研选题能够解决的。

题目太小:

“观察某一个患者的睡眠质量变化”→不具备科研价值。单个患者的情况具有特殊性,不能代表总体情况,无法通过研究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。

没有创新性:

只是简单重复别人已经研究过的问题。科研需要不断创新和突破,如果只是重复前人的研究,就无法为护理领域带来新的知识和见解。

无法测量:

问题无法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验证。例如,“如何让患者更开心”这个问题,开心是一个主观的感受,难以用客观的指标进行测量,因此不适合作为科研选题。

06 选题案例演示

让我们用一个临床问题来进行演示,以更直观地展示从临床问题到科研选题的转化过程。

临床现象:

肺癌术后患者普遍不愿意咳痰,担心会引发疼痛。

第一步:发现问题

“患者咳痰依从性较差。”这是一个明显的临床问题,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。

第二步:查文献

大量研究关注术后疼痛管理,但很少有研究针对“咳痰行为与疼痛感知”之间的关系。通过查阅文献,我们发现这是一个研究空白点,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。

第三步:转化研究问题

  • 调查:术后患者咳痰行为现状是怎样的?了解患者咳痰的频率、方式、困难程度等情况。

  • 相关性:疼痛感知与咳痰依从性的关系如何?分析疼痛程度是否会影响患者的咳痰意愿和行为。

  • 干预:疼痛管理 + 宣教能否改善咳痰依从性?设计合理的疼痛管理方案和宣教内容,观察干预后患者的咳痰依从性是否得到提高。

最终选题:

“基于疼痛宣教的护理干预对肺癌术后患者咳痰依从性的影响”
这是一个临床可行、研究方法明确、研究价值清晰的选题。它针对临床实际问题,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,旨在探索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,提高患者的咳痰依从性,促进患者的康复。

07 如何培养选题敏感度?

选题敏感度是科研工作者必备的重要能力之一,它不是一蹴而就的,需要通过长期的积累和培养。

多观察:

带着“科研眼”看待日常护理。在日常工作中,要时刻保持好奇心和敏锐的观察力,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现象和问题。例如,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、护理操作的效果、患者和家属的反应等。

多记录:

随手记下遇到的问题。准备一个专门的笔记本或使用电子文档,及时记录下自己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、想法和灵感。这些记录可以为后续的选题提供丰富的素材。

多思考:

常问自己“为什么”。对于遇到的问题,不要仅仅停留在表面,要深入思考其背后的原因和机制。通过不断地追问和思考,我们可以挖掘出更多有价值的科研选题。

多交流:

和同事、导师讨论。与他人交流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,获取不同的观点和思路。在讨论过程中,我们可以分享自己的问题和想法,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,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选题。

多查文献:

积累研究背景和趋势。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,我们可以了解护理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动态,掌握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方法。这有助于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,提出更有创新性和价值的研究选题。

科研灵感不是天降的,而是日常积累的结果。只有通过不断地观察、记录、思考、交流和查阅文献,我们才能逐渐培养起敏锐的选题敏感度,为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。

08 最后想说

科研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。它就像一场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冒险之旅,只要我们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和技巧,就能够勇敢地踏上征程。

发现临床问题→聚焦问题→转化科研问题→文献验证→可行性判断,这就是科研选题的基本路径。每一步都至关重要,需要我们认真对待,精心操作。

如果说护理科研是一段旅程,那么“从临床问题到科研选题”,就是踏出第一步的关键。这一步虽然看似简单,但却决定了你后续研究的方向与价值。一个好的选题就像一颗种子,只有种在合适的土壤里,才能茁壮成长,结出丰硕的果实。

不要小看这一步,它是我们科研之旅的起点,也是我们实现科研梦想的基石。让我们以积极的态度、敏锐的洞察力和严谨的科学精神,迈出这坚实的第一步,在护理科研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,为护理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。